“學習黨史?敬讀碑文”系列音頻節目丨千秋凜然英雄氣——盧德銘烈士紀念碑碑文敬讀
編者按:
了解碑文背后豐富的革命歷史內涵,弘揚先烈身上承載的偉大民族精神。聽眾朋友們大家好,為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理論網特別制作了“學習黨史?敬讀碑文”系列音頻節目。本期為您播出:千秋凜然英雄氣——盧德銘烈士紀念碑碑文敬讀。
本節目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報刊社出品,中央網信辦傳播局指導、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支持。
點擊下方收聽音頻
?
盧德銘烈士陵園位于江西省萍鄉市蘆溪縣山口巖村,與武功山相對,同袁水河為鄰,青松翠柏環繞之間,盧德銘烈士墓坐落于此。紀念碑分碑體和基座兩部分,碑高七米,上塑盧德銘全身像,寓意為烈士犧牲于1927年。碑身正面鐫刻著楊得志題寫的8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盧德銘烈士紀念碑”,背面大理石上刻著烈士的生平簡歷。
全文如下:
盧德銘,四川省自貢市雙石鋪獅子灣人,生于一九零五年六月九日。一九二四年春投筆從戎,由孫中山先生薦入黃埔軍校第二期輜重兵隊學習,在校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以英勇聰慧嶄露頭角,擢升為軍校學生軍偵探隊長。北伐戰爭開始后,調任葉挺獨立團二營四連連長,后任營長,七十三團參謀長。戰斗中,身先士卒,智勇雙全,取攸縣,克平江,攻武昌,浴血汀泗、賀勝二橋,所部勇冠三軍,戰功卓著。一九二七年初,受中共中央軍委的重托,出任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團長。一九二七年秋,毛澤東領導湘贛邊秋收起義,盧德銘任起義軍總指揮。當秋收起義部隊嚴重受挫的關鍵時刻,他堅決擁護毛澤東揮師羅霄、開辟紅色根據地之主張。九月二十日,毛澤東、盧德銘等率部從瀏陽文家市向井岡山進軍,途經萍鄉市桐木、小枧。二十五日晨,行軍至蘆溪山口巖,不期遇敵,鏖戰猝起。盧德銘臨危不驚,指揮若定,迅速奪得高地狙擊敵人,當他掩護部隊轉移進山時,所乘白馬經開闊地為敵注目,不幸中彈犧牲,年僅二十三歲,從此,他的忠骸長臥在江西的紅土地上。
盧德銘烈士為國捐軀,英年早逝,其浩然正氣與江河共在,與星月同輝,萍鄉人民素仰烈士英靈,每當清明以降,趨而拜謁憑吊,懷其功業,繼其遺志,揚其精神。一九八七年秋,萍鄉市人民政府修建烈士紀念碑,以燭后世,以勵來者,此亦吾桑梓之殊榮。
盧德銘烈士永垂不朽!
背景介紹
碑文500余字,傾注了人們對烈士的深切緬懷,凸現出“紀念英烈,激勵后人”的建碑主題,讀之令人肅然起敬。
面對帝國主義瓜分中國,軍閥連年混戰,盧德銘從小身懷報國之志,決心學習軍事,以武力打倒列強和軍閥。他于1924年毅然投身黃埔軍校參加革命,在毛澤東、葉挺等共產黨員的影響和教育下,當年加入了黨組織。1925年2月,黃埔軍校學生軍東征,盧德銘任偵探隊長,率60人參加戰斗,數次化裝潛入叛軍陳炯明軍偵察情報,提供了大量情報信息。
1926年5月,葉挺率領獨立團作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先頭部隊北伐,出兵湖南。6月2日,在攻占攸縣的戰斗中,盧德銘雖然沒有得到上級的命令,但他主動掌握戰機,率領全連乘勝追擊敵人。對這種作戰的機動靈活性,葉挺稱贊不已,他常說:“戰功是大家努力得來的,我們的每次戰斗,都是得力于你們。比如攸縣的占領,就是第4連連長盧德銘在指揮我,而不是我在指揮他。”這是對盧德銘極高的贊譽。之后,在攻克醴陵、平江的戰斗中,盧德銘帶領第4連繞到敵人背后,向敵人薄弱環節襲擊,對敵造成夾攻之勢,使守敵大部被殲。特別是攻打天險汀泗橋和賀勝橋的關鍵戰役中,盧德銘身先士卒,指揮果斷,立下了赫赫戰功。孫中山在黃埔軍校第二期學生畢業典禮上稱贊說:“革命需要大批有為青年,大家要以盧德銘為楷模。”
1927年,隨著北伐戰爭的節節勝利,國民黨內的反動勢力開始背叛革命,大革命徹底失敗。8月初,盧德銘毅然率部從武漢開往江西,準備參加南昌起義,途中得悉起義部隊南下,隨即率部到修水同平瀏農軍會合。不久到武漢向中央報告工作,之后即趕回參加湘贛邊秋收起義,任起義部隊總指揮。在文家市參加前委會議討論部隊下一步行動時,完全贊成毛澤東提出的部隊向羅霄山脈中段進軍的正確主張。
9月25日,部隊在山口巖遭敵伏擊的危急關頭,盧德銘挺身而出,親自帶領一個連的兵力奪下白泥坳山頭,英勇阻擊敵人,掩護部隊轉移。敵人占領了白泥坳制高點,向撤退部隊發起猛烈射擊。盧德銘被流彈擊中胸部,犧牲在山口巖豬百丘田岸下。戰斗結束后,他的遺體由當地農民周仁榜掩埋在屋后小土坎茶樹下。
當毛澤東聽說盧德銘犧牲時,悲痛萬分,忍不住仰天長嘆:“還我盧德銘!”并感慨地說道:“給3個師也不換!”由此可見盧德銘在他心中的地位,正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將近40年后的1965年,毛澤東重上井岡山,在茨坪同江西省委負責人交談時,感慨地說:“秋收起義總指揮盧德銘,一個很好的同志,有智慧,能吃苦,在文家市決定進軍路線的會上,就是他有力地支持我的提議,退入萍鄉向羅霄山脈轉移,蘆溪一戰犧牲了。”并高度評價他“是一名出色的軍事指揮員,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
專家點評
本期點評專家:
萍鄉市黨建研究會特邀研究員,蘆溪縣紅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歐陽考
1927年秋,毛澤東同志親自點燃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星星之火,帶領部隊上井岡山,開辟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其意義是非常偉大的。當毛澤東1965年重上井岡山時,仍念念不忘在起義中結下深厚感情的總指揮盧德銘,正是有了盧德銘的堅定支持,毛澤東上井岡山的決策得以貫徹,上井岡山的火種得到保存。
盧德銘是四川自貢人,青年時期在成都公學就開始接受共產主義思想,后來立志報國,考進黃埔軍校,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校期間,盧德銘表現優異,孫中山號召:“大家要以盧德銘為楷模。”盧德銘在東征和北伐中沖鋒陷陣、屢建奇功,成為“鐵軍”中一名出色的軍事指揮員。葉挺稱贊他:“德銘身先士卒,有勇有謀,實為我軍棟梁之才。”?
雖然當時處于國共合作,但盧德銘始終堅持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和使命責任。在擔任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團長期間,他堅持黨對軍隊的領導,保護安插落難的工農革命干部,使全團連排級軍官中有三分之一是共產黨員。南昌起義爆發后,他毅然抉擇跟著共產黨走,他率領的警衛團成為日后秋收起義和上井岡山的主力。
1927年9月,未趕上南昌起義部隊的盧德銘參加了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任起義總指揮,成為毛澤東革命軍事生涯的第一個軍事搭檔。因戰場失利,各起義部隊在湖南文家市會師。在決定部隊向何處去的前委會議上,發生了激烈的討論。盧德銘批判了余灑度“取瀏陽直攻長沙”的錯誤意見,堅決維護毛澤東向羅霄山脈中段進軍的意見,會議最終通過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由此,在實踐“農村包圍城市”這一正確道路上邁出重要一步。
青山有幸埋忠骨,革命不幸喪元勛。起義部隊進軍蘆溪山口巖途中遭敵伏擊,盧德銘挺身而出,僅帶一連兵力折返回去阻擊敵人,不幸中彈壯烈犧牲,年僅23歲,成為井岡山斗爭時期我軍犧牲的最高將領。
盧德銘的一生是堅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的一生,是堅持黨性原則一往無前的一生,他的革命意志和奮斗精神值得我們永遠懷念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