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載,繪就美麗鄉村畫卷
?我對戰友說:
從部隊到地方,只是換了陣地,我一直牢記黨的教誨,保持軍人的優良作風,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全心全意堅守在東門村,帶領鄉親們在綠水青山間走出一條致富路。
俯瞰湖南省瀏陽市沙市鎮東門村,東門江河如同一條絲帶,翩然飄落在村頭,串起一座座小樓,流至蒿山腳下,匯入撈刀河。新柳如絲隨風搖曳,紫薇樹長出嫩芽。30多年來,“兵支書”張建輝扎根鄉村,和村民一起繪就了這幅美麗的山水畫。
上戰場 立戰功
1986年,剛滿18歲的張建輝參軍入伍,隨部隊奔赴前線,參加邊境戰爭。參加戰斗前,他和戰友們都做好了犧牲的準備,寫好了給家人的書信。信中,大家寫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寧可前進一步死,不愿退后一步生”。
張建輝被編入軍工排,負責運送傷員、烈士遺體和槍支彈藥。執行任務時,他和戰友們需要繞行一片敵軍嚴加防守的開闊地,這段路被他們稱為“千米生死線”。老兵告訴張建輝:“你跟著我走,不要害怕炸彈,被炸過的地方更安全,因為敵人不會在同一個地方連續投彈。”就這樣,張建輝和戰友們扛著物資一次次往返在槍林彈雨中。
一天夜里,敵軍突然發動襲擊,張建輝的同鄉戰友李桂林不幸中彈,張建輝冒著炮火把他從戰場上背了回來,但李桂林還是犧牲了。“我永遠忘不了那些犧牲在戰場上的戰友。”張建輝說。
1988年,張建輝所在部隊撤到后方。由于在作戰中表現英勇,他榮立三等功一次,被批準加入中國共產黨。
讓鄉親們都富起來
1990年,張建輝退役返鄉,進入長沙汽車電器廠工作。因踏實肯干、責任心強,他很快被提拔為相關部門負責人。1994年,因企業改制,張建輝選擇下海經商,在家鄉開辦了一家皮革廠。因產品質量可靠、樣式新穎,不到兩年時間,有10萬元存款的張建輝成為全村第一個擁有摩托車的人。
“你是黨員,一個人富不算富,應該讓鄉親們都富起來。”在張建輝小有成就時,村黨支部書記的一席話讓他下定決心帶領村民一起建設家鄉。1996年,通過選舉,張建輝開始擔任村委會主任。
“六分山林四分地”的東門村,不僅耕地少,各項基礎設施條件差,還有不少負債。張建輝首先想到種植烤煙,他召集村民開動員大會,但響應的人并不多,有幾位村民說:“您自己也沒種過烤煙,您要是帶頭,我們就一起種。”為此,張建輝關掉了家里的化肥店,帶頭種植了10畝烤煙。在他的帶動下,第一年,全村烤煙種植面積達500多畝,畝均收益2000元,第二年,種植面積增至1000余畝。
此后,張建輝帶領村民陸續建成油茶、梔子花、百合花種植基地,提供工作崗位300余個,東門村村民人均年增收5000元。2004年,張建輝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在他的倡議下,大家集資入股開發蒿山,先后建成月亮湖、綜合樓、游客接待中心、森林文化園、農耕文化館等場館、設施,打造了村集體所有的蒿山生態休閑農莊。隨著配套設施逐步完善,農莊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成為中組部、農業農村部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每年培訓鄉村振興人才1.5萬人次。在張建輝和鄉親們的努力下,截至目前,東門村固定資產達5000多萬元,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60.7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4.26萬元。
讓幸福感與日俱增
張建輝懂管理、善經營,有一些企業希望聘請他去負責相關工作,還給出較為優厚的條件,但都被他拒絕了。“我有幸在戰場上活了下來,作為黨員,我現在的努力不是為了升官發財,而是要服務群眾,帶領大家過上好日子。”
在帶領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時,民生福利也是張建輝關注的重點。在他的推動下,村委會每年為6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200—600元的老年慰問金,分季度為全村60歲以上的老人慶祝生日,為考取大學的學生發放獎學金。與此同時,東門村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柏油馬路鋪到了家門口,太陽能路燈照亮了回家路……村民的幸福感與日俱增,東門村則入選全國“文明鄉風建設”典型案例,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國家森林鄉村。
今年,張建輝被聘為全國老兵宣講團成員。他常說,自己這輩子只想做成一件事:帶領鄉親們把日子越過越好,把東門村建設得越來越好。
通訊員 鄧 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