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尊崇可感可及
孝感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組織學生進軍營參觀
從軍人子女入學的“一鍵通達”,到老兵故事激發的情感共鳴,再到軍休干部的銀發笑臉,湖北孝感將擁軍優屬的務實舉措轉化為具象可感的民生溫度,書寫“把尊崇寫在細節里”的孝感答卷。
入學優待“一鍵通達”
網頁加載的圓圈轉了一圈又一圈,李蒙蒙屏住呼吸,緊盯著電腦屏幕。終于,頁面跳轉,屏幕上“已被錄取”的字眼格外醒目。
“錄取了,是實驗小學?!崩蠲擅闪⒖贪押孟⒎窒斫o老公。
李蒙蒙是一名軍嫂,2023年初,她隨軍來到孝感,落戶孝南區。第二年兒子梓銘就到了上學的年齡,她聽說按照政策,兒子可以就近入讀優質公辦小學。但讓李蒙蒙沒想到的是,整個報名過程竟如此順暢——無需奔波于多個部門之間,無需準備厚厚的證明材料,她只需在孝感市義務教育招生服務平臺的專屬頁面上,輕輕點開“現役軍人子女入學通道”,即可辦理相關手續。
在這個專為現役軍人子女開辟的“綠色通道”里,李蒙蒙只上傳了兩份電子文件:丈夫的現役軍人證明和父子關系證明。
“當時心里還是有點‘打鼓’,孩子上學是大事,閨蜜孩子上學時,往學校跑了好幾趟,而我就在網上提交兩份證明,能行嗎?”然而僅僅5個工作日后,李蒙蒙的手機便收到了錄取通知短信,她立刻登錄官網確認。
這份“速度”與“便捷”,是孝感市教育局為現役軍人子女量身打造的入學優待舉措。在孝感市全面推行線上招生的背景下,軍人子女享受“綠色通道”待遇:材料精簡至身份證明與親子關系證明兩項核心要件,系統將啟動優先審批流程,確保審核周期壓縮3個工作日以上。
近年來,孝感市像梓銘這樣的現役軍人子女明顯增多,這對優質學位提出了更高要求。孝感市實驗小學作為熱門學校,首先感受到這份壓力。為了確保每一位符合條件的軍人子女都能“應入盡入”,學校將原本規劃招收的10個一年級班級,擴容到了16個。
教室從哪里來?學校內部挖潛,用最快速度將多間功能室改造重裝為教室;積極協調外部,向鄰近的孝感市永新中學緊急借用了數間教室。永新中學走廊里,新增的實驗小學六年級班牌成為兩所學校擁軍最直觀的體現。
2025年春天,一項更加貼心的政策——“長幼隨學”機制正式啟動,目的是解決軍人多子女家庭的接送難題和滿足教育連貫性需求。該政策為軍人家庭提供了兩種靈活的選項:把軍人家庭的二胎優先安排至其兄(姐)正在就讀的學校;若二胎需入讀新校,也可申請協調將其兄(姐)一并轉入該新校,確保兄弟姐妹能在同一所學校學習成長。
這意味著,像梓銘這樣的軍娃,未來他的弟弟或妹妹能與他相聚在同一所校園,父母不必為奔波于不同學校接送而分心勞神。據初步統計,該政策一經推出,便受到軍人家庭的熱烈歡迎,已有眾多家庭開始向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和教育部門咨詢該政策的具體內容。
“老兵講堂”點燃擁軍熱情
一段硝煙彌漫的戰場記憶在應城市退役軍人服務中心“重現”。戰斗英雄肖飛挽起褲腿,一道深褐色的傷疤印在小腿上:“我曾多次冒著槍林彈雨搶救傷員、背回犧牲的戰友,前面有雷場時,我就讓大家先潛伏,我來蹚出一條路……”全場寂靜,繼而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這是應城市“老兵講堂”的尋常一幕。而在30公里外的云夢縣東城區便民中心,“老兵宣講”周末課堂同樣進行著激情的演講。孝感楷模、退役軍人楊飛虎講述著自己脫下軍裝后帶領鄉親們發展特色產業的奮斗故事,臺下近200名學員眼中閃爍著崇敬的光芒。
2021年,退役老兵李添的身影出現在應城市融媒體中心的直播間。面對鏡頭,李添動情地聊起自己踏上參軍報國道路的故事。樸實真摯的分享,一下子戳中了無數網友的心。直播間的彈幕瞬間刷屏,“致敬”“感動”等留言不斷滾動,點贊數“噌噌”上漲,整場直播人氣爆棚。
一個李添的故事就有這么大的感染力,如果能匯聚更多像他這樣的老兵,把他們的經歷和信念講出來、傳開去,那星星之火定能點燃更多人心中愛國擁軍的熱情。
受這場直播啟發,軍地聯手組建了一支以抗戰老兵、戰斗英雄、軍隊離退休干部、“最美退役軍人”為主力的老兵宣講團,通過定期開講和巡回宣講,推動全民國防教育落地落實。
從校園到鄉村,從機關到企業,4年來,由21名老兵組成的宣講團舉辦宣講200余場次,受眾10萬余人次。更可貴的是,講堂上的激情正轉化為社會化擁軍的堅實行動:5家軍創企業主動開通退役軍人就業“直通車”,精準對接崗位需求;9個民間組織自發成立困難老兵救助基金,將溫暖送達需要之處……在云夢,周末課堂的榜樣故事同樣催生著行動自覺,學員們將“退役不褪色”的精神帶回工作崗位,轉化為服務家鄉發展的強勁動力。
孝感國防教育的深層密碼,在于情感共鳴到行動自覺的轉化。無論是應城參戰老兵用生命書寫的英雄壯舉,還是云夢退役軍人建設家鄉的實干擔當,都在以最真實的力量推動從“聽故事”到“學精神”的升華。而由社會力量形成的擁軍網絡,則實現從“感動”到“行動”的跨越。
當肖飛的傷疤成為無聲教材,當楊飛虎的奮斗經歷化作生動黨課,孝感的國防教育已經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其經驗和做法也正被越來越多地方借鑒。
文化養老走出新路徑
清晨7點半的孝感市軍休所內,數十位軍休干部有序上車,目的地是孝昌縣金梓谷農莊,春日美景中等著他們的是一場垂釣比賽。
為了這場比賽,軍休所工作人員連續數周精心籌備——3次實地勘察釣場環境,根據湖岸地形科學規劃釣位間距,連突發天氣應急預案都反復推演。當軍休干部們迫不及待選定心儀釣位,熟練地調配餌料、拋竿入水時,由工作人員組成的后勤保障組穿梭其間,默默遞上礦泉水,隨時準備協助抄魚。
今年70歲的王彩訓專注地盯著水面浮漂,輕聲與身旁戰友分享著釣魚技巧和當年部隊里發生的趣事。王彩訓沒想到退休后的日子會這般充實——上午在新建的軍休干部活動中心練書法,下午打乒乓球,還能時不時和老戰友們比試垂釣技術?!斑@哪是比賽,分明是老戰友們的歡樂聚會!”軍休干部們感慨道。
近年來,孝感市軍休所創新打造“文化養老”品牌,持續開展各類文體教學活動,為軍休干部搭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平臺。
“老班長們,祝大家在新的學期學有所獲、生活愉快!”今年3月,湖北省軍休老年大學孝感市分校2025年春季開學典禮在孝感市軍休所隆重舉行,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黨組書記、局長劉茂洲的致辭收獲陣陣掌聲。
新學期,軍休老年大學精心打造以紅色文化教育、中醫養生、智能科技等為核心的特色課程體系,用知識和關懷鼓舞著這群可敬的老兵學員在人生的新戰場上,繼續爭當意氣風發的先鋒。
從春日湖畔的魚竿到夏日課堂的墨香,孝感市軍休所的“文化養老”如同一根無形的絲線,將老同志們的“學、樂、為”緊密串聯。正如軍休老年大學的教師謝桂安所言:“我們不僅要提供‘保姆式’的服務,更要做好‘賦能型’的陪伴——為老兵們搭建舞臺,讓他們能唱響‘夕陽紅’,更能延續軍人志。”
如今,孝感市軍休所的活動日程滿滿當當,軍休老年大學的課程表中,智能科技課名額開搶即空。軍休干部陳傳明家的客廳墻上,新添了一幅他親手書寫的毛筆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以前覺得退休就是養老,現在才明白,真正的養老是讓日子有滋味、有奔頭。”那遒勁有力的字跡,正是他心中新生活的寫照。
中國退役軍人·全媒體記者 韓筱一